|
作物学学科介绍 作物学学科是国家认定的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我省唯一、全国地方农业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下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师资96人,其职称结构为:教授17人,副教授15人,讲师16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42人,硕士5人,学士1人,师资、技术力量雄厚。 作物学学科始建于1912年;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实现了河南省博土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连续五年河南省唯一);2002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束了河南省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历史;2003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省最早),并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增补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物学学科被评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目前我省唯一、全国地方农业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的申报成功,使我校的学科实力排名在当年由原来的280多位提升到51位,实现了我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本学科于1996年建立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建立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2003年建立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2004年建立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008年建立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2010年建立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我校首家“准国字号”实验室)。 学科奠基人吴绍骙、范濂、胡廷积、韩锦峰、陈伟程教授等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育出了豫农704、豫玉22、豫单998、豫麦39、豫麦52、豫农202等一批不同生产发展阶段大面积应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对促进河南和全国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学科点由李潮海、郭天财、陈彦惠教授等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几年来,在学科点建设中,突出搞好学科队伍建设,积极筹备科研经费,提高研究学术水平,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提高仪器设备档次,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为主要建设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2007-2011年五年不完全统计,该学科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973”、“863”、“948”、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3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近五年来,由该学科点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及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五年来,该学科点共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作物新品种授权8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作物新品种14个。由本学科点成员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国家一级学报90余篇,提高了学科点的知名度。 五年来,学科点采取上级扶持及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投入200多万元,购置了气相-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高精密仪器设备,进一步武装和建成了较高水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承担国家和省内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并为培养较高水平的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目前,该学科汇集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以博士学位中青年为主体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凝练和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今后本学科点将进一步发挥其设备、技术及人才资源优势,为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